一株香菇让乡村产业焕发活力——竹山县绿谷食

本报记者 潘雪 通讯员 颜晓媛 邓江岭 编者按: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和市政府“一大师、四卓越、多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部署,充分发挥学者专家对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的智力支撑和创新引领作用,将推出学者和城市发展专家,从本报的支柱学者和专家中支点服务 《专家》、《》重点关注学术专家专家工作站成果的创新实践和成果转化,全面展示工作站在输送业务、支持产业、助力发展方面的共同经验和突出成果。请继续关注。 10月18日,竹山县绿谷食用菌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蘑菇棒与配料蘑菇一一整齐地排列着,等待着上架生产蘑菇。 看着眼前的景象,公司负责人李军难掩喜悦之情:“目前,我们已加快建设自动制棒棒,香菇总产值已达4500万元,全年总产值预计将突破5000万元。” 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竹山县绿谷食用菌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以下简称“绿谷专家工作站”)的科技支撑。 沃土培育人才,筑牢真菌产业基础 “科技人才的引进和落地需要合适的土壤。我们积极与市农科院对接,寻求食用菌领域专家的支持,推动建立绿谷专家工作站和食用菌科普基地。”竹山县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按照规定为专家提供人才公寓,帮助企业建立实验室,积极为专家创造良好的科研和生活环境。 绿谷专家工作站自2021年4月成立以来,在县级科协指导下,与正高正厅级专家叶青松团队深度合作,围绕食用菌育种、栽培、加工全产业链开展科学研究。不仅选育出高产优质食用菌新品种“绿谷7号”,还率先开发出蘑菇罐头、香菇多糖、银耳饮料等精良加工技术体系,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5项。 绿谷专家工作站把制度建设作为长远发展的基础。通过制定《学术专家工作站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合作方式和保障机制。 “我们建立了中长期科技成果创新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李军介绍,在专家叶青松的推荐下,我们先后引进了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机构科研高端人才,组建了19人的科研团队,并制定了完整的服务管理体系。 助推技术助力细菌变金 “这就是‘绿谷七号’sh饭菇。我们将外来优良品种与当地气候条件相结合,历时四年培育而成。其肉厚、茎短、抗菌能力强。与以前的品种相比,成活率提高了3%,产量提高了10%。”叶青松介绍了手持菌株。 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绿谷专家工作站聚焦企业需求,与企业发展战略深度结合,进行表面活性剂协同动态逆流超声提取香菇多糖和银耳饮料精准配制。艺术发展等六个科研项目和市政府按时完成了全部任务,得到了科技部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在香菇多糖提取、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等关键技术研发方面,专家团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技术支援。截至目前,工作站已选育推广食用菌新品种2个,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绿谷食用菌公司依托秦巴山区优质食用菌资源,投资逾7500万元建设技术创新示范基地,致力于食用菌全产业链的研发,累计申请专利32项。工作站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技术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专家共同研讨食用菌发展前沿和新兴技术,促进企业技术实力的提升和科技人才的成长。近年来,绿谷食用菌公司不断重新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业创新“小巨人”企业。 “竹山绿谷”商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商标。 创新流动正在重塑产业链 四年来,绿谷专家工作站积极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和服务,举办优质高产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11期,培训4200人次;组织技术人员对8个乡镇、18个合作社3600人进行现场培训;每年印发期刊技术资料5000余份,成为菌农的“致富指南”,有效提高了整体生产水平。 此次“创新潮”效应直接推动行业蓬勃发展里亚尔链。 “专业工作站成立以来,公司的食用菌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精深加工拓展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目前深加工产品主要是食用菌罐头。”李军自信地说。 目前,通过绿谷食用菌公司的示范带动,竹山县正在培育一条特色独特、效益突出、模式先进、科技含量高的新型食用菌供应链。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谷专家工作站的成功实践是我市学术专家工作站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建设的学术专家工作站涵盖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制造、新材料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绿色农产品及加工等,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为十堰建立湖北传输支点注入强劲科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