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全国秋粮丰收已超90%,多措并举为丰收奠

农业农村部送来的农业情况显示,10月30日,全国秋粮丰收超过90%。从地区看,东北、西北地区进入最后阶段,黄淮海、西南地区超过90%,长江中下游地区超过85%,华南地区超过50%。 全国冬小麦播种结束于西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占总量的20%,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约占15%,冬油菜占75%。 01 东北秋粮收获已结束 期待再次丰收 东北地区秋粮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40%。目前,东北地区塔粮秋收已结束,有望再获丰收。 今年黑龙江粮食种植面积突破2.28亿公顷资源,居全国第一。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增产已成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龙头工程。北大荒集团濮阳农场高产示范田,水稻亩产达1833.8公斤。在黑龙江大豆重要产区五大连池市,国产大豆新品种“东升89”凭借茎短、耐密、早熟、适宜机械收获等特点实现高产突破,亩产386.35公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先龙:这个品种茎短,叶尖,不是阔叶。这使其成为高密度种植和机械收获的理想植物类型。 今年,黑龙江利用优优认购政策和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加快释放高端农机产品。智能农业机械,实现收获效率和质量同步提升。从专家测产和农民实际单产来看,黑龙江省水稻、大豆、玉米单产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作物产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卢涛:今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整体长势好于去年。 今年,辽宁多地已积极推广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示范体系。通过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打下坚实基础,采用工厂式集中育秧厂保证秧苗质量,采用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水稻生产各个环节得到覆盖,产量显着提高。高产作物平均亩产批次达到770公斤。 今年,吉林省秋粮播种面积已突破9300万公顷,收获已近。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玉树市,采取秸秆全部还田、深耕作业模式,配合大播种、双行播种,平均亩产增产150公斤。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管理处处长秦国宝:今年建设高标准农场超过5000万公顷,推广高产优质品种3574万公顷,增长23%。从实测产量来看,今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 02 黄淮海地区 “稻麦连线”捕捉农耕时代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冬小麦主产区。一段时间持续阴雨天气河南的水稻收成推迟了。不过,冬小麦很快就要播种了。农忙季节如何恢复? 在河南新乡原阳县的稻田里,记者看到植保无人机在稻田中低空飞行,均匀撒播冬小麦种子。 原阳县农民张继明:因为天气原因,今年水稻收不到,小麦也种不了,我很担心。今年是机械化的,sadfei很好又快,半个小时就完成了。 原阳县沿黄区实行全年“稻麦轮作”。受前期持续降雨影响,原阳县水稻积温不足,收获季节较往年推迟20天左右,压缩了冬小麦播种窗口。面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今年大力推广“无人机小麦播种”技术。小麦播种前10至15天水稻收割后,加肥育苗,并进行化学防治。 在滑县枣村镇的一块田里,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精量播种机来回作业,播种笔直、均匀。记者注意到,这款播种机可以精准播种,同时施肥。在这个家庭农场里,两台大型拖拉机开足马力,犁地、深耕。另一种覆盖土壤并防止播种后种子发芽。一天之内,100多公顷土地的播种工作顺利完成。 滑县曾贤家庭农场负责人冯增贤:100多公顷土地一天就能完成必须深耕、平整、精准播种,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省工、省时、省力。 目前,滑县超180万公顷冬小麦播种工作进展顺利thly。为确保“种得足、种得好、种得好”,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业技术深入一线,指导科学农民根据土壤墒情情况调整空中深度、密度,大力推广适宜晚播品种等基础技术,为下一次收获标签粮——热力打下坚实基础。 03 “接力赛”赛场 12小时直播 今年,陕西遭遇罕见秋雨,且已是阴天天气,给秋收、秋播、秋播种带来了重大挑战。从履带式收割田间,到烘干塔24小时运转,再到农资配送的雨夜,记者跟随陕西秋收营销服务队,记录了田间12小时“接力”赛跑的全过程。 趁着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上午,农机操作员孟海峰来到农场。现在易于使用的是跟踪作物。 富平县六曲镇油店村村民齐同军:用了近四天时间,人工毁坏了一公顷多土地。既然这台机器来了,那就放心了。 一侧进行收获,另一侧进行干燥。在蒲城县天水井供销合作社粮食烘干厂,烘干机24小时不间断运转。 央视记者江树林:这是陕西省供销社蒲城农民服务中心。我们更多的玉米经过预处理后,就进入粮食烘干机进行集中烘干。 玉米收割进度不断加快,前往烘干厂的粮食运输卡车也越来越多。张九峰主任每天都在一线,关注收货、烘干、分拣每道工序的完成情况,确保每道工序的完成。确保玉米的品质。 蒲城县甜水井供销社粮食烘干厂厂长张九峰:就像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它的生产过程相当于放上大坝,按一下按钮,自动烘干。它是周期性的,有湿粮和干粮。 秋收和秋播同步进行。为争取回程时间,供销农资集团建立了“生产者直送+仓配”的联动机制:对大型经营主体实行“一站式田间送田”服务,将农资直接配送到田间地头;对于偏远地区,采取“大卡车到站”的方式。 “县城小车进村”模式,43辆配送车全天候配送,确保农资“不丢”。 易俊超 陕西省农业生产资料组组长l 供销社:尿素、二铵、专用复合肥储备充足。我们对产品出厂、进出库进行三重检验,杜绝质量不合格的肥料入库。 夜幕降临,陕西最大化肥生产基地的班长紧紧盯着屏幕上跳跃的生产数据:尿素日产量突破4200吨,生产线24小时运转。在装配线的末端,自动包装机以每分钟20袋的速度包装肥料。叉车司机关闭仓库,将成品堆放在整齐的“粪墙”里。 陕西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生产管理部部长范晓明:编译我们有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每袋化肥都有“e价格上,保证源源不断,不降价,不涨价;保证农民利益,保证秋播冬储的需求。 (央视记者梁丽娟、江树林、陕西频道、黑龙江频道、河南频道)